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培养中国的读书人口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4年 12月 03日 浏览: 打印

 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让每一个师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都成为我志同道合的“书友”。多年来,我致力于此,学习、思考、实践,先后发表了《阅读:打开语文教育的窗口》、《教师为什么要读书》等十多篇相关文章,还在江苏、湖南、福建、四川等地发表了几十场有关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从书香校园到书香社会的梦想,有一个书香中国,文化中国的教育的梦想。

  为现代中国培养读书人口

  建设书香校园,倡导教师读书并带动学生阅读,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这就是为现代中国培养“读书人口”。

  世界上,凡是发达国家和先进民族,都有良好的读书传统。换句话说,良好的学习型社会机制和全民读书氛围,能促进国民素质和民族竞争力的提高。

  阅读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发展,阅读也能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美国权威杂志《图书》在2003年7-8月合刊中公布了该刊评选的“改变美国的20本书”——寻找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美国人之所以成为美国人或者说是塑造美国性格,让美国人与众不同的书。

  按时间为序,这份书单如下。⑴《常识》,托马斯·潘恩,1776年。⑵《女权辩》,玛丽·伍斯托克拉夫,1792年。⑶《摩门经》,1830年(摩门教是美国最大的本土自创宗教,鼓励一夫多妻制)。⑷《美国奴隶道格拉斯生平自述》,1845年(废奴运动领导人)。⑸《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⑹《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1852年。废奴文学的丰碑。林肯总统在接见斯托夫人时,称她为“引起一场大战”(指南北战争)的小妇人。⑺《草叶集》,惠特曼。⑻《梦的解析》,弗洛伊德。⑼《同族人》,小托马斯·狄克逊,1905年。⑽《屠场》。⑾《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⑿《愤怒的葡萄》。⒀《隐形人》。⒁《嚎叫》。⒂《地球颤栗》1991年。⒃《寂静的春天》(一部以环保为主题的书)。⒄《女性的奥秘》。⒅《马尔科姆·X自传》。⒆《论生死与临终》。⒇《总统班底》(水门事件调查)。

  我们也有“改变中国的X本书”、“中学生必读书目”等等,但少数人的一厢情愿,终难形成校园和社会的书香氛围。

  俄罗斯更是世界上公认的“读书民族”。在俄罗斯的地铁车厢里,大部分乘客都捧着书。车厢简直就是一个公共阅览室。而且,俄罗斯大多数人都喜欢和重视阅读文学名著。据介绍,普希金文集的总发行量在俄罗斯已超过1000万套,这意味着每5个家庭就有一套普希金文集。巴尔扎克的作品,总发行量也在1000万册以上。这几年,尽管有商品大潮的冲击,但经典作品在俄罗斯仍然没受冷落。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他们可能没有读过普希金的全部作品,但没有人没读过《叶甫盖尼·奥涅金》;他们可能没有读过全部的托尔斯泰,但没有人没读过《战争与和平》。

  北欧小国丹麦人爱读书也是出名的,丹麦的公共图书馆多得不计其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社区都有,年平均借出图书一亿册。连新生婴儿也算上,平均每人每年借阅近20册。丹麦的许多专业图书馆也令人羡慕不已。如建于1754年的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图书馆有14万册书,建于1773年的丹麦兽医和农业图书馆有45万册图书,建于1887年的国立教育图书馆有85万册藏书。

  中国的教育本来就很不发达。解放时喊四万万同胞,然而4亿人口中有80%以上是文盲。要在这样的人口素质基础上,建设现代化中国,谈何容易?时至今日,“十五”指标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15%。这仅仅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据我所知,美国等发达国家,这项指标已高达60%左右。据最新统计,我国大学生人口数量仅占总人口的3%,大学入学率名列世界的第78位。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其实不读书——只读教材能够算真正读书吗?因此,书香校园建设肩负着培养读书人口的重任。

  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今年春节前后,我通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又一次沐浴在儒家文化的光辉之中,也又一次经历了神圣的精神洗礼。我以为,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石,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命脉。让青少年学生阅读儒家著作,汲取民族文化营养,培养美德,健全人格,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应该是书香校园和书香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中国人的“孝”就是西方文明中的“爱”。“弟”包括了对兄弟、姐妹,一直到朋友,即从家庭伸展到社会的真情。在传统文化中,学问的根本,是培养这个孝悌,也即培养人性光辉中最可贵的“爱”。然而,当今时代,对父母兄弟也好,于朋友配偶也罢,对于许许多多人来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至情至性至爱者,能有几何?

  古人修身养性和立身处世的黄金法则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现在呢,有多少人能够对人对事都尽心尽力地去对待办理的?有多少人能信守诺言,说了就一定兑现?又有多少人能记住,老师教了我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我要不断地去努力实践去反思提高?假如精神血液中本无多少足以立身的养分,其人格的瘫痪,也就不足为奇了。

  《论语》引曾子的话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君子做事,看重动机,只有自己认定是善的、好的、正确的事才去做。任何结果,都可追溯到很远很远的起因。追求好的结果,一定要有好的动机和开端。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想,如果让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社会的道德风气——家风、民风、党风和社会风气,才能真正形成和美好起来。每当想起“慎终追远”这句话,我总要想起胡长清、成克杰、李嘉延、程维高、田凤山、刘方仁、王怀忠、麦崇楷、丛福奎等等一长串名字。也许,他们都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后悔。然而,他们又能怪谁呢?作为老师,我倒常常无端替他们当年的老师忏悔。不知道这些人在中小学读书的时候,他们的老师有没有给他们讲过“慎终追远”,“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以及“饭疏食饮水,曲肢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有“克己复礼,克念作圣”,“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等等。

  中国向来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旧时代,“学而优则仕”,学问有成就,考取功名,便去做官。因此是太爷以上的官员都是真正的读书人出身。难能可贵的还在于“仕而优则学”。尽管做了官,地位高了,还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精神,还能做到“终身学习”。

  比如这些人无论在家中还是在衙门里,都有一个自己的书房。公务之暇,独坐窗前,看书读经,联系实际,修炼自我者比比皆是。因此,如像王安石、欧阳修、郑板桥、曾国藩等大学者以及他们的传世著述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且不说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作为,“干部”队伍这种良好的学习传统,应该是中华民族薪火不绝、永生永存、凤凰涅槃的无价传世之宝。在我看来,新世纪的中国,提倡干部学习,把每一个党政机关都办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实在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拯救民族创造力

  我一向以为,普天之下,应试教育的共同症状是师生都没有真正读书,其恶果是学生普遍缺乏健全的人格和创造的活力。国际奥赛获奖的中学生层出不穷,而诺贝尔奖至今未见零的突破,便是再伤心不过的真实记录了。因此,建设书香校园的意义之一,便是拯救孩子和拯救民族的创造力。

  读世界“汽车之父”——福特的传记,我的感受极为强烈。出生于一个小农场主家庭的福特从小对摆弄机械有一种超常的兴趣,对拆装家里的钟表到了如痴如醉、疯狂着迷的地步。他的姐姐说,我们福特家的钟表,“一看到亨利(即福特)走过来就浑身发抖”。福特从小就好奇心极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看到柴炉上煮开水的茶壶在“哧哧哧”冒着热气,他便塞住壶口,结果水壶炸开,险些酿成伤害事故。他在学校里制作了一个蒸汽涡轮,结果把学校的墙壁都撞了一个很大的窟窿。然而,正是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氛围——一种真正学习化的氛围,成就了这位世界天才。要是放在只知道死读教材、死抠题目和答案的当代中国的家庭和学校,这位天才早就被扼杀在成长的摇篮里了。

  江苏省教科院的魏所康先生进行过一次很好的调查,在100名诺贝尔奖得主中,中小学成绩中等的占45%,有6人竟在中小学时学业很差,如爱因斯坦。该调查显示,创新能力与家庭出身,经济条件,中小学成绩都有关系,但都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兴趣和好奇心”。

  我认为,书香校园和书香社会的责任,不是培养书呆子,而是培养真正的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作者为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董事长、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