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聚焦班级管理与心理支持 我校开展青年教师专题培训

来源: 作者:路张小易 发布时间: 2025年 10月 09日 浏览: 打印

2025年9月28日,我校开展了新学年青年教师专题讲座。讲座围绕家校沟通、规则落地与学生心理支持三大主题展开,由李新奇老师与陈梅老师分别作经验分享与方法指导。助力青年教师尽快走近学生、走向专业。

家校沟通协同,规则落地细节

围绕“促进家校协同、形成共育合力”,李新奇老师用案例提炼出高效家校沟通三步法与班级治理的细节清单。

李老师指出,家校沟通应遵循“倾听—说明—建议”的路径。首先,认真倾听,从家长的实际处境与期待出发,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共情与信任。其次,客观说明,介绍小学教学场景与基本规则,如课堂要求、秩序规范与同伴影响,提醒可能出现的情形及学校应对措施。最后,提出建议,提出可实施的支持建议,帮助形成家校协同,给出清晰、可落地的方案。

接下来,李老师围绕“从出门到就座”的队列与秩序、课堂“会听会说”的培养等常见场景,示范了如何把规则讲成看得见的操作,把期望拆解为学生听得懂、做得到的步骤。班级管理重在前置与细化在班内预演流程、明确落点、随时提醒与复盘,用不断的落实积累秩序与习惯。课堂互动中通过“复述同伴要点”“指定倾听对象”等方式,把“会听”转化为课堂的明确要求。

危机识别四步走,心理支持有抓手

陈梅老师基于班级心理支持实战,系统分享“危机识别—首次对话—分年级需求—班级活动—教师自我关怀”五个板块的方法论。

陈老师强调,需重点关注的高危信号包括:近期情绪显著低落/焦虑、学业骤降、社交退缩、睡眠和饮食变化较大、反复出现的身体不适等。其中,三至六年级为风险较易聚集阶段,低年级更多以行为与躯体化方式表达压力。

在学生支持方面,陈老师提出一套从识别到跟进的闭环做法。首次危机对话遵循“四步法”,即选择安静私密的场所开场,清晰表达关心与支持;保持共情倾听、少评判不说教;及时评估并确认安全,必要时启动进一步支持与告知流程;在尊重未成年人权益与隐私的前提下,联动家长与校内心理团队,按规定转介至专业机构并持续跟进。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学段的核心心理需求实行分层策略:一至三年级以安全感与归属感为先,借助视觉化日程、稳定作息与过渡提示建立稳定预期;四至六年级侧重自主感与胜任感,通过岗位认领、事务管理和强调公平规则,提升内在动机与责任意识。

班级层面以常态化活动推进心理建设。每日开展“今日小确幸”“高光时刻”引导积极体验分享;实施“一周一轮”的“秘密守护天使”培育同伴支持;设置“心理晴雨表”“感恩便利贴”专栏,及时捕捉情绪脉动、鼓励正向表达;并以“圆圈议事”作为班级共商平台,提供安全对话场域、促进表达与冲突化解。

教师层面则强调自我关怀与支持系统。承认边界、坚持“改善比立刻解决更现实”,将主动求助视为专业表现,用好年级组、德育与心理等校内资源,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支持;同时倡导青年教师共建温暖、安全、相互支持的班级生态。

本次讲座以问题为牵引、以实践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了课堂管理与学生支持的路径,把经验拆解为做法。既有家校沟通的路径与话术,也有课堂与班级的细节抓手。青年教师在聆听的过程中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供稿:教育处

撰稿:路张小易

照片:吴邦南

初审:李杜芳

复审:孙彬

终审:李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