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每次活动都要有“做中学”的所有环节吗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04月 21日 浏览: 打印
“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发现与研究的过程,因此倡导让孩子们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即,引导孩子们用做科学的本来方式学习科学。因此,在“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成为最重要的目标,“做中学”的核心应该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那么,科学探究或者科学发现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概括说来,任何一个科学探究都要经历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尽管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不同,没有绝对统一的模式,但是无论是哪类科学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经过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如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正因如此,在“做中学”科学教育中,也特别强调科学活动过程中“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这样四个环节。
  我们首先要明确这四个环节对儿童科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1)提出假设:科学往往起始于大胆的猜想和预见能力。提出假设就是让学生在研究之前,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其活动的计划性,使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2)动手操作是学生学科学的一个主要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是人类对物质和自然现象的描述,这种描述的主要特征是客观性,而科学实验是客观性描述的最好证明。动手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是让事实来说话,通过结果的真实性让孩子从亲历的事实中建构知识,形成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3)记录信息主要是在实验过程中以及结束后,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详细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实验记录是学生学科学的记录,能够将学生学科学过程中的各种想法保留下来,引起他们认知的变化和不断的反思。在经过假设和实验记录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明确的结论能够增强学生的研究概括能力。(4)表达交流。“做中学”科学教育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能够用准确的、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小组或者集体的讨论、质疑,其目的同样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研究本身的认识,同时使他们学会相互交流与分享经验、相互尊重与合作。
  上面所谈到的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过程固然重要,它们对于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培养各种科学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教师所设计的一堂课或者一个活动中,是否一定要体现这几个基本过程呢?我认为不一定。
  首先,科学探究是科学家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目标之一是让孩子通过科学教育活动能够形成对科学过程的一种认识或者理解。而对于一节课或者一个活动而言,一个探究活动所能完成的可能只是全部过程的一小部分,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活动过程;
其次,每节课或者每个活动中都有活动的具体目标,因此在对科学过程的环节上可能有所侧重。例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可以由提出假设开始,也可以由教师给出假设。
  再次,不同的活动其活动内容不同,从活动内容出发也可以对各个不同环节有所侧重。比如,在幼儿园的某一次科学活动中,其目标可能就是让孩子学会观察进行记录,那么“猜想假设、得出结论”等环节在这样一次活动中就不会出现。
  因此,在一节课或者一个活动中,既可以体现上述几个基本环节,同样可能只是其中几个环节或者一个环节。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明确每一次课或者活动中,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不要盲目套用“做中学”的几个基本环节,为环节而环节,使其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每次上课前教师都要问孩子“看到……,我们能提出什么假设?”对于每一个观察活动,都要孩子们先说出或者写下猜想的结果,再与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看看猜的是否正确,但是却不注重对不同的结果进行讨论和反思。我们认为,这样的“环节”事实上已经没有意义。如果我们每节课都有这几个环节,都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这与以前让孩子们多次默写科学结论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认真领会科学的本质,使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发挥真正的作用。
  以上是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粗浅认识,希望不断与广大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共同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