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否则,“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之类的教育倡导,便有些可疑
多年前我就注意到加拿大学者康纳利(F.Michael Connally)和克兰迪宁(D.J.Clandinin)的著作和文章。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两人是“叙事研究”领域中比较有影响的倡导者和执行者。2000年他们发表了《叙事研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与故事》(参见Clandinin,D.and Connelly,F.(2000)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and Storyin Qualitative Research,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Publishers)。
但是,他们对叙事研究的操作与实践以及大量的故事与案例,却隐藏在早几年发表的《教师成为课程设计者》(Teachersas Curriculum Planners)这本书中(参见[加]康纳利、克兰迪宁著,刘良华等译《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序)。
该书的关键词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是“个人经验”。与之构成呼应关系的关键词是“个人知识”、“个人化实践知识”。只有承认了“个人知识”或“个人化实践知识”的合法性之后,叙事研究才有可能鸣锣出场。
为了有效地关注教师的“个人经验”或者“个人知识”,该书倡导了一系列教师叙事的方法。
作者说,这本书是献给教师的。它是为准教师、教师新手以及经验丰富的教师而写,它真正密切关注每一位教师的经验。
现在有多少人真正在为教师写书?
我个人认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否则,“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之类的教育倡导,便有些可疑。
一、叙事研究的理想
“人在其本质上是一种讲故事的动物。”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运用了“教师叙事”。
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反对传统的教育改革。在传统的课程改革中,始终存在一种专家学者和师生之间的无休止的张力。专家学者指令课程中应该教什么,师生被排斥在外却最终要经历这些课程。在一定时期内,这个或那个传统占了上风,再过几年,那些控制教师和课程的人似乎又得到了支持。现在我们分享的是另类传统。
此书提出另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每位教师在课堂里的个人知识的合法性。在各种教育改革的提议中,极端的改革者倾向于认为教师是无可救药的、不公正的社会结构的复制者。另一类极端的改革者倾向于认为教师是拒绝实施新理念、新政策、新纲领的守旧者。在所有这些教育改革的说法中,很少有人承认教师的课堂经验所蕴涵的巨大力量和潜在意义。
该书强调教师如何通过反思自身的经验和新理念来变革他们的实践,如何通过这种反思的过程将新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程计划。
不仅如此,当我们倾听教师说话时,我们和教师都掌握了不断讲述和复述我们过去生活的对话方式。而通过讲述我们过去的故事,我们能为将来的行动找到新对策。当我们倾听教师时,课程改革似乎越来越远离传统,越来越接近我们所讲述的生活故事,而这种讲述又使我们的生活经验获得意义。
二、叙事研究的方法
为了有效地关注教师的“个人经验”或者“个人知识”,该书倡导了一系列教师叙事的方法,比如“记日记”、“传记”、“讲故事”、“写信:同行对话”、“教师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等。
(一)记日记
日记记录的是我们的日常行为以及有关日常行为的想法,它是我们发现的有用的方法之一。日记是对实践以及实践反思的即时记录。记日记不必连续几年地记,甚至不需要坚持一年,但它们一定要在一定时期内经常记录。
当你重读几天或几个星期以来的日记时,这些基于日常行为的反思为你洞察自己的个人知识提供了帮助。
(二)传记
另外一个我们认为有助于反思个人化实践知识的工具是传记和自传。自传是讲述我们自己的历史,而传记是别人对个人过去经历的重构。
作者发现,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尝试用传记来重新讲述我们的生活。我们相信,对于探索我们的个人化实践知识来说,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起点。在我们的教学中,在上课初我们通常让学员分享简短的自传片段,在口头朗读简单的材料之后再提供篇幅较长的书面材料。我们发现这个办法很有用。我们也要求我们的研究生开始写他们的自传,并根据自传写毕业论文。
(三)讲故事
讲故事这种有用的反思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个人化实践知识进行反思,而且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当他们把故事写成后,这些教师(作者)可以与他们信任的另一位教师一起分享它们。他们分享过他们的故事后,我们要求他们针对这些故事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获得相关的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
(四)写信:同行对话
两位教师之间的对话,是有助于反思的另外一个有价值的方法。在课堂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学生和我们之间的对话。在课外情境中,对话可以发生在一位教师和另外某位教师之间。
在写信时,教师可以反思他们有关课程、课堂以及课外的当下经验是如何帮助他们对各自的实践产生不同的认识的。在这方面,书信类似于记日记,所不同的是,此处你写的是和另外一位实践者的对话。你控制着对话,你选择主题,并决定是否回答另外一个人的问题及意见。如果你需要的话,你还可以重新确定讨论的重点。
(五)教师访谈
还有一种反思方法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可称之为“教师访谈”。“通过这些反思的、支持性的对话,指导教师的实践原则将能更加清晰地被确认出来”。
访谈的问题主要是课程关注的中心问题,诸如情境、教学设计、教材、教师对儿童的信仰,以及教与学的过程等等。我们发现问一些诸如让教师描述一天的教学之类的问题,对于打开谈论的话题很有帮助。访谈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个人化的和具体的。访谈的资料要有丰富的实践细节。
(六)参与式观察
参与式观察是最有用的反思工具之一。参与式观察大致被界定为,参与其他班级的正在进行的课堂活动,同时观察学生们和教师的活动、对话、使用的教学工具、课堂发生的事件等等,同时也包括观察你自己的活动。
为了使参与式观察对反思有用,你必须参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者,让另外一个老师作为参与式观察者,到你的班中参与观察几天,这是非常有用的。同样,通过作为参与式观察者到别人的班里,你也有可能学到许多关于你自身实践所需的东西,这也需要几个星期的短期参与观察。某个现在没有从事教学工作但他以前做过教学工作的人,比如管理者、顾问、或者大学研究者,让他到你的班中作为参与式观察者也是有益的。
三、为“个人化实践知识”辩护
美国课程研究专家艾斯纳(ElliotW·Eisner)认为,《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这本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举例说明了一种研究模式和知识观,这种研究模式和知识观已经逐渐在教育领域中确立了它的合法性。
“个人知识”或“个人化实践知识”是一个关键术语。不要认为只有客观的、概念化的知识才是知识,或者认为只有在书本中才能找到知识。
如果通过我们的故事来认识我们自己,那么关于我们自己的知识,即“个人化实践知识”便是一种情感知识。设想一种不带情感、道德和审美内容的经验,这实质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经验是感受性的,附带价值的和值得欣赏的。
尽管这种观念看来好像与我们成长过程中所持有的知识观有点不一致,但它并没有与我们的经验及生活的一般感觉不一致。几乎没有人能够“客观地”学习或者经历任何事物。也许有人会说计算机做得到,但是,学习总是离不开身体的。所以,当我们说我们知道某些存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东西时,我们也是在说一些充满了人类的情感、价值、审美品质的东西。(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12日第8版
多年前我就注意到加拿大学者康纳利(F.Michael Connally)和克兰迪宁(D.J.Clandinin)的著作和文章。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两人是“叙事研究”领域中比较有影响的倡导者和执行者。2000年他们发表了《叙事研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与故事》(参见Clandinin,D.and Connelly,F.(2000)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and Storyin Qualitative Research,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Publishers)。
但是,他们对叙事研究的操作与实践以及大量的故事与案例,却隐藏在早几年发表的《教师成为课程设计者》(Teachersas Curriculum Planners)这本书中(参见[加]康纳利、克兰迪宁著,刘良华等译《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序)。
该书的关键词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是“个人经验”。与之构成呼应关系的关键词是“个人知识”、“个人化实践知识”。只有承认了“个人知识”或“个人化实践知识”的合法性之后,叙事研究才有可能鸣锣出场。
为了有效地关注教师的“个人经验”或者“个人知识”,该书倡导了一系列教师叙事的方法。
作者说,这本书是献给教师的。它是为准教师、教师新手以及经验丰富的教师而写,它真正密切关注每一位教师的经验。
现在有多少人真正在为教师写书?
我个人认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否则,“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之类的教育倡导,便有些可疑。
一、叙事研究的理想
“人在其本质上是一种讲故事的动物。”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运用了“教师叙事”。
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反对传统的教育改革。在传统的课程改革中,始终存在一种专家学者和师生之间的无休止的张力。专家学者指令课程中应该教什么,师生被排斥在外却最终要经历这些课程。在一定时期内,这个或那个传统占了上风,再过几年,那些控制教师和课程的人似乎又得到了支持。现在我们分享的是另类传统。
此书提出另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每位教师在课堂里的个人知识的合法性。在各种教育改革的提议中,极端的改革者倾向于认为教师是无可救药的、不公正的社会结构的复制者。另一类极端的改革者倾向于认为教师是拒绝实施新理念、新政策、新纲领的守旧者。在所有这些教育改革的说法中,很少有人承认教师的课堂经验所蕴涵的巨大力量和潜在意义。
该书强调教师如何通过反思自身的经验和新理念来变革他们的实践,如何通过这种反思的过程将新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程计划。
不仅如此,当我们倾听教师说话时,我们和教师都掌握了不断讲述和复述我们过去生活的对话方式。而通过讲述我们过去的故事,我们能为将来的行动找到新对策。当我们倾听教师时,课程改革似乎越来越远离传统,越来越接近我们所讲述的生活故事,而这种讲述又使我们的生活经验获得意义。
二、叙事研究的方法
为了有效地关注教师的“个人经验”或者“个人知识”,该书倡导了一系列教师叙事的方法,比如“记日记”、“传记”、“讲故事”、“写信:同行对话”、“教师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等。
(一)记日记
日记记录的是我们的日常行为以及有关日常行为的想法,它是我们发现的有用的方法之一。日记是对实践以及实践反思的即时记录。记日记不必连续几年地记,甚至不需要坚持一年,但它们一定要在一定时期内经常记录。
当你重读几天或几个星期以来的日记时,这些基于日常行为的反思为你洞察自己的个人知识提供了帮助。
(二)传记
另外一个我们认为有助于反思个人化实践知识的工具是传记和自传。自传是讲述我们自己的历史,而传记是别人对个人过去经历的重构。
作者发现,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尝试用传记来重新讲述我们的生活。我们相信,对于探索我们的个人化实践知识来说,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起点。在我们的教学中,在上课初我们通常让学员分享简短的自传片段,在口头朗读简单的材料之后再提供篇幅较长的书面材料。我们发现这个办法很有用。我们也要求我们的研究生开始写他们的自传,并根据自传写毕业论文。
(三)讲故事
讲故事这种有用的反思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个人化实践知识进行反思,而且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当他们把故事写成后,这些教师(作者)可以与他们信任的另一位教师一起分享它们。他们分享过他们的故事后,我们要求他们针对这些故事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获得相关的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
(四)写信:同行对话
两位教师之间的对话,是有助于反思的另外一个有价值的方法。在课堂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学生和我们之间的对话。在课外情境中,对话可以发生在一位教师和另外某位教师之间。
在写信时,教师可以反思他们有关课程、课堂以及课外的当下经验是如何帮助他们对各自的实践产生不同的认识的。在这方面,书信类似于记日记,所不同的是,此处你写的是和另外一位实践者的对话。你控制着对话,你选择主题,并决定是否回答另外一个人的问题及意见。如果你需要的话,你还可以重新确定讨论的重点。
(五)教师访谈
还有一种反思方法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可称之为“教师访谈”。“通过这些反思的、支持性的对话,指导教师的实践原则将能更加清晰地被确认出来”。
访谈的问题主要是课程关注的中心问题,诸如情境、教学设计、教材、教师对儿童的信仰,以及教与学的过程等等。我们发现问一些诸如让教师描述一天的教学之类的问题,对于打开谈论的话题很有帮助。访谈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个人化的和具体的。访谈的资料要有丰富的实践细节。
(六)参与式观察
参与式观察是最有用的反思工具之一。参与式观察大致被界定为,参与其他班级的正在进行的课堂活动,同时观察学生们和教师的活动、对话、使用的教学工具、课堂发生的事件等等,同时也包括观察你自己的活动。
为了使参与式观察对反思有用,你必须参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者,让另外一个老师作为参与式观察者,到你的班中参与观察几天,这是非常有用的。同样,通过作为参与式观察者到别人的班里,你也有可能学到许多关于你自身实践所需的东西,这也需要几个星期的短期参与观察。某个现在没有从事教学工作但他以前做过教学工作的人,比如管理者、顾问、或者大学研究者,让他到你的班中作为参与式观察者也是有益的。
三、为“个人化实践知识”辩护
美国课程研究专家艾斯纳(ElliotW·Eisner)认为,《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这本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举例说明了一种研究模式和知识观,这种研究模式和知识观已经逐渐在教育领域中确立了它的合法性。
“个人知识”或“个人化实践知识”是一个关键术语。不要认为只有客观的、概念化的知识才是知识,或者认为只有在书本中才能找到知识。
如果通过我们的故事来认识我们自己,那么关于我们自己的知识,即“个人化实践知识”便是一种情感知识。设想一种不带情感、道德和审美内容的经验,这实质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经验是感受性的,附带价值的和值得欣赏的。
尽管这种观念看来好像与我们成长过程中所持有的知识观有点不一致,但它并没有与我们的经验及生活的一般感觉不一致。几乎没有人能够“客观地”学习或者经历任何事物。也许有人会说计算机做得到,但是,学习总是离不开身体的。所以,当我们说我们知道某些存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东西时,我们也是在说一些充满了人类的情感、价值、审美品质的东西。(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12日第8版
- 上一篇:每次活动都要有“做中学”的所有环节吗
- 下一篇:让教师在专题“论坛”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