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尊重与共情心理品质培育——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德育心理组第三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

来源: 作者:陈梅 郭琴 发布时间: 2025年 06月 06日 浏览: 打印

2025年5月29日上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第六期德育心理组第三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本次活动聚焦“尊重与共情心理品质培育”,通过双课展示与AI赋能探索育人新路径。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申军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研究员白玉萍、海淀区教科院德育心理中心主任王瑞等专家全程指导,北师大实验小学校长吴建民、教学副校长董仕峰、德育副校长孙彬、德育主任李杜芳出席活动。海淀区德育心理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共同体、海淀区社会情感学习课题组、北太平庄学区心理教研基地、北师大实验小学教师团队共研共进。

课堂展示——双轨并进,精准定位育人价值

01 心理课——专业赋能边界意识培养

北京市骨干教师陈梅执教五年级心理课《尊重边界 守护彼此》。课程以预防性心理教育为核心,创新融合教育戏剧与具身认知理论。

三大阶梯设计:身体信号觉察→角色冲突体验→非攻击性表达训练。

直击真实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演绎校园场景,培养学生人际敏感度与拒绝技巧。

专业工具嵌入:运用人形圈等可视化工具,助力构建尊重型班级生态。

专家点睛(白玉萍老师):

心理课立足普适性心理技能培养,通过科学化、结构化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人际交往的“心理免疫系统’。陈梅老师的课凸显三大专业价值:

预防性:聚焦欺凌预防,前置干预风险;

技能性:训练具象化的边界守护策略;

科学性:依托具身认知理论实现情感-行为统整。


02 心理班会课——德育与心理的深度共鸣

北京市骨干班主任郭琴呈现班会课《藏在争执中的暖阳》,将心理技术转化为班级治理智慧。

精准定位冲突:针对班干部与同学的认知差异,还原典型冲突场景

双轨解决路径:

情感层:匿名心声卡+角色互换体验消解对立情绪

制度层:分组提案协商制定《班级沟通公约》

升华班级文化:以“互助微视频”凝聚尊重规则与珍视关系的共识

专家点睛(王瑞老师):

心理班会课的核心在于解决班级治理中的具体矛盾,实现德育与心理的“双螺旋上升”:

问题导向:从班级管理痛点切入,实现“真问题-真解决”;

双维共治:情感联结与制度优化同步推进;

文化浸润:将心理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班级治理智慧。

团队研课——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

德育主任李杜芳介绍学校研课经验时强调,北师大实验小学构建了“三全融合”心理工作体系:

全员参与:班主任、心理教师、学科教师协同教研;

全方位渗透:心理课、班会课、学科教学多维联动;

全过程贯通:从问题诊断到方案实施形成闭环。

本次展示的两节课,正是德育与心理深度交融的典型实践——心理课培养普适性能力,班会课解决班级个性化矛盾,共同织就学生健康成长防护网。

AI智能体赋能——从理论到实操的跨越

在智能技术深度赋能教育教学的背景下,本次活动还介绍了重磅升级后的“德育心理名师智能体”培训模块。

场景化应用演示:生成教师案例资源,包括场景化的设计;

跨校协作新突破:建立“AI教案共创平台”,支持跨校、跨学区教师异地协同备课;

智能体核心价值将从“知识库”升级为“专业成长伙伴”,为教师提供循证支持-设计生成-效果评估的全链条赋能。

领导部署——深化智能融合与专业精进

申军红书记总结强调下一阶段三大重点:

强化双轨协同:心理课侧重普适性心理能力培养,班会课聚焦班级场景问题解决,形成育人合力。

AI深度落地:推行“一课三磨”模式:传统备课→智能体优化→AI仿真试讲,构建跨学区德育心理案例智能匹配库。

构建融合生态:推进“心理+德育+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四维融合机制。

当边界意识内化为尊重品质,当冲突化解升华为共情能力,便是心理健康教育最深刻的价值注脚。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德育心理组将持续深耕教师专业发展沃土,以素养提升守护成长,用专业智慧奠基幸福,让每一次教研的星火成为照亮孩子生命旅程的光。

撰稿:陈梅 郭琴

审核:董仕峰

图片:甄岳鑫 钟赣敏

供稿: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