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会诊新课改④】课改:条件不是决定因素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09月 22日 浏览: 打印

  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在参加新课程培训时观摩了一堂优秀录像课,课后发出感慨:“课上得是很优秀,但我们没有那么高的水平,也没有那么优秀的条件,更没有像城市学校那样的学生。”这三个“没有”,在农村学校的教师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课改当然需要条件,但条件不是决定因素。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实验区都是国家级贫困县,但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某实验区有一位化学教师开设了一节观摩课,以展示“过程教学”理念为主题,在课上学生进行了实验探究活动,所使用的是任何学校都有的常规性实验仪器。在座谈会上,听课的教师们十分感慨地说,虽然这位老师在上课时使用的仪器每所学校都有,但并不是每位老师在上课时都让学生去动手、去探究,这反映了教学理念上的差距。

  福建南安许多山区中学就地取材,利用南安“龙眼之乡”的优势,与当地果农林场挂钩,选择龙眼种植为生物学科的植物栽培观察对象。艺术课结合闽南文化的“活化石”——南音,请农村南音爱好者当教师;偏远的农村小学没有像城市学校那样精美的学具,有一位教师教学生分类概念时,就让学生们从家里拿来大豆、花生,并介绍家里的粮食是怎样储藏的。有的学校因体育器材欠缺,体育教师根据课标就地取材,利用民间体育游戏“过五关”、“跳格子”等,同样达到促进学生健康的目的。“三农”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丰富了农村学校的课程资源,贴近了学生实际,丰富了学习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一位农村小学校长对此感触颇深:“有了资源意识,漫山遍野都是可用之材,顺手拿来的短棍、石片、小布条,都可以成为帮助孩子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工具。”

  从这个角度来讲,条件并不是决定因素,关键是观念的转变,不能说有条件的搞素质教育,没有条件的就搞应试教育。当然,办教育要有基本的设施、设备,应当满足一般的教学需要,但办教育提高质量,不能仅强调硬件设施。

  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农村中小学,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认为传授知识是教学的核心,获得较高的分数是教学的目标。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以强制性管理为主,教师更多地要求学生要服从权威和规定,课堂教学基本是以灌输为主。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导致有些学校只重视语文、数学等学科,忽视甚至取消了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众所周知,影响教育发展、制约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内部因素如学校的管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的影响更大。但在农村中小学,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对此都缺乏明确的认识,普遍强调甚至过于依赖外部条件,比如校舍、仪器设备、经费、学生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等。实际上,记者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会发现,学校的管理、教师教育观念的滞后,教师的工作状态、师生关系紧张,学校缺少人文关怀,是影响教育质量、学生不喜欢学校的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22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