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体育课考核形态健康会带来歧视?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4年 12月 13日 浏览: 打印

新闻:上海欲对中小学生体育课进行重大改革据  

  《东方早报》报道,今后,一个上海学生的身高和胸围可能将会对他的个人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12月7日,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平杰向记者透露了上海即将对中小学生体育课进行重大改革的信息,而且此次改革肯定会延伸到市民关心的中考当中。届时中考考核标准将是竞技体育和健身教育的结合,并以学生体型等健身内容为主。

  据了解,按照上海二期课改的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学将不再片面强调竞技体育内容,全称为《体育和健身》的中小学体育课将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包括健身球、少年拳在内的健康型课程比例将大幅提高。体育成绩也不单纯看重竞技项目的“绝对成绩”,学生运动能力、健康知识等“相对成绩”也列入考核和评价内容。平杰表示,2005年将出台体育课程评价实施细则,作为教学风向标的中考体育政策也将同步改革,2005年中考体育将肯定不再只考实心球、50米等传统的“跑、跳、投”竞技项目,形态健康的概念将很可能被引入考核,如身高、坐高、胸围等将首次上升为标准。在评价上,健身教育将给出发展性的评估,分为“好、较好、中、差”四个等第。“这样做都是为了提醒学生们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平杰说,上海市教委此次改革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变原来的标准达标为现在的发展性评价,比如,一个学生在高二时身高为160厘米,高三时,通过科学的健身,身高变成162厘米,那么他的健身等第可能就是“好”。健身教育强调的是个性化教育,根据个人发展情况作出评估。

观点:

  中考体育不能只看“跑跳投”


  对于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中考可能出现的变革,长期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表示了欢迎和支持。“不管是体重重的学生还是体重轻的学生,过去体育课对所有学生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这显然不科学。”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体育教研员施履冰认为,中小学体育课不是体育比赛,中考体育成绩既要反映学生身体素质,也要考查运动能力,比如一个很胖的学生单杠成绩可能一般,但担任保护工作其实也是运动能力的一种,也应该给予肯定。

  目前,学生体育成绩在中考总分中共占4分,跑、跳、投等竞技体育成绩可以换算,学生的其他体育能力到底如何才能在中考体育中量化?我认为,将过程评价引入其中是可行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评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以及其个人身体素质的相对发展情况,这样学生的参与精神、合作精神也能同时得到客观评价。浦东新区新闻网

  留神制造“新歧视”


  所谓歧视,就是不平等地看待。谁都知道,身高、体重这些身体指数固然与锻炼等因素有关,但也绝非后天所能决定。非要拿个标准来评定,当然公平不了:先天条件好的孩子无需努力也能轻松“达标”,而一些孩子却会在这条杠杠下不管如何发奋也只能拿个“差”等作罢。人为地给孩子划出身体上的三六九等造成伤害不说,这一等级还要与中考挂钩,又给不同身体条件的孩子造成升学的不平等。其实,很难发现这一“标准”与孩子是否优秀有何关联。硬要加上这种关联,只能说是歧视。

  “这样做都是为了提醒学生们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如果这种“提醒”制造了新的歧视和伤害,要它何用?北京青年报

  岂能将“体型”与“升学”挂钩


  对中小学生体育课进行重大改革,届时中考考核标准将是竞技体育和健身教育的结合。这样,学生身高、坐高、胸围等体型情况自然就会与升学相挂钩。谁不想拥有美好的体型?谁不希望自己的身高、坐高、胸围“多之一分嫌肥,少之一分嫌瘦”?无奈的是,身体因素既受先天遗传影响,也与具体生活境遇相关,而后天的体育锻炼又无法取得绝对功效。更重要的是,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审美心态也不尽相同,现在,教育管理部门突然拿出“硬杠杠”的身体数据,让学生都往上面靠,这对学生来说,公平吗?而且,由此给学生体型划出个三六九等,由此产生的歧视效应,必然会带给学生心灵的伤害。

  学校毕竟不是培养“模特”的地方,而是传授知识、传播文明的场所。谁也不应该给学生带来无谓的歧视,谁也没有权力剥夺学生们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将“体型”与“升学”挂钩,实际上是应试教育下出的一种新的“怪味蛋”,是一种缺乏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做法。而且,这种措施本身也缺乏任何相关的法律依据。深圳商报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12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