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专家讲述:教育改革要谨言慎行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04月 10日 浏览: 打印

  这是一个改革的年代,只有在教育改革中才会出现诸多问题。针对教育改革中的观念问题,记者专访了一位要求不必公开姓名的专家。

  对教育改革是怎么回事存在诸多误解

  专家忧虑地指出,一些论者对教育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似乎存在诸多误解。在一些论者看来,教育改革好像越新越好(忽略“新”与“正确”不是等同的),越激进越好(“大破和大立”),越彻底越好(“重起炉灶”),好像是在一片空地上进行,在一张白纸上绘画,可以随意构建玉宇琼楼,任我挥毫泼墨。或者,教育改革如同大棚种植,在北方的冬季照样可以种植南方夏天的瓜果蔬菜,不必考虑土壤、气候是否适宜等问题。“重建”、“重构”这些词和概念在一些论者的文字中使用的频率可以说是相当高的,似乎教育上的事情(概念和行动),都需要并可以随意重新做起。我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特别是资源不足,教师水平不高,连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要求还不能满足,我们能够随心所欲“构建”和“挥毫泼墨”,甚至一步到位吗?至少要有步骤,必须创造必要的条件,而且也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事情必须由现实的大多数普通的人来做

  针对实践中,国外的教育理论在现实教育改革中受到青睐的现状,专家分析道,其实国外的教育理论设想还在探讨中,还有争议。例如,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派纳的理解课程、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等等西方理论,是学者们的智慧结晶,都值得借鉴、研究、分析和吸收,但其中一些理论在西方也还大多是在理论领域里进行研究,还没有见到更多的实验和实践。而要移植到我们国家,更不可能不受到我们中国这块土地的“土壤、气候”的限制。而且,只是少数非常高水平的专家掌握这些理论还不行,事情必须由现实的大多数普通的人来做。还要研究怎样“嫁接”的操作技术。理论要转化为实践,不能只在观念领域实现。凡此种种问题,都需要认真细致考虑解决。

  历史是割不断的 教育现实是撇不开的

  专家进一步指出,教育改革不能离开教育传统,不能离开教育的现状即正在进行着的教育实际。因为历史是割不断的,教育现实是撇不开的。教育改革必须继承教育传统,在既(现)有的教育基地上并从这里出发,进行改造、调整,进一步发展。试图与它们一刀两断或把它们撇到一边,是不现实的。尤其要仔细辨析哪些是非改不可、不改不行的,哪些是目前还不具备条件暂时不能改或改不了的,哪些是只需适当调整即可的。一切有利于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就坚决不能改,而且要继续坚持,努力发扬。新的东西和旧的东西要“纠缠”在一起很长时间,想干脆、利索是不行的。它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速战速决是不可能的,想立竿见影是做不到的,它必须经过渐进和量变才能实现飞跃。

  为什么对于教育改革要有那么多“清规戒律”

  人们可能会发问:为什么对于教育改革要有那么多“清规戒律”,这样不行,那样做不到?专家认为理由非常充足:教育的历史发展的事实就是这样;教育改革这件事情太复杂,教训是很多很多的;再者,教育实验(改革)有世界公认的一条伦理原则:不能有不良后果,不能失败,不能把儿童、青少年当作“白老鼠”。

  古人云:临事而惧,如履如临,这对教育改革应是箴言。杨振宁教授说,“美国人喜欢改革,动不动就出理论”,有的改革非常不成功,过一段时间就没人弄了。正如杨振宁教授所说,“中国教育改革要谨言慎行,但不是说不能动。”我们认为,这既是有深刻内涵的真知灼见,又是十分诚恳的忠告。

  要采用长远的战略和方法来设计教育改革

  最后专家建议道,要采用长远的战略和方法来设计教育改革。《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中提出,“要采用长远的战略和方法来设计教育改革”。“它着重指出,过多的连续不断的改革势必扼杀改革,因为这样做不能给现有制度留有吸收新思想和使所有有关方面都能参与改革过程的必要时间。此外,正如过去的失败所表明的,许多改革者采用的是一种过于激进的或过于理论化的方法,他们无视从经验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或否定过去的成绩。因此,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受到干扰,不大愿意接受和进行改革。”“自上而下或从外部强制推行教育改革的种种尝试显然都失败了”。“委员会与许多观察家一致认为,目前,人们对教育改革深表怀疑。在这方面什么都尝试了,或者说几乎什么都尝试了,但是,取得的结果极少达到人们期望的程度。不断进行的互相矛盾的改革尝试,似乎更加强了许多国家教育系统的保守主义。”

  《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