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启蒙教育要讲珍惜资源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11月 15日 浏览: 打印

  ○在启蒙教育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又要有关于环境、资源的责任心和危机感○我国人均资源缺乏、环境压力大的基本事实应广为宣传,加深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有一位委员指出“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该改成‘地大物不博’”。为此,这位委员提出建议:将“地大物博”改为“地大物不博”,让那些反映真实情况的微薄的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数据进入课本,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冷静、客观地面对中国资源问题。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们在描绘伟大祖国时,都习惯于用“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这样的字眼来描述。中小学教科书上一直是这么写的,老师一直是这么教的,考试卷上也一直是这么填的。现在看起来光讲这一面不够客观,应该教给孩子们全面地看待事物,要将事物的两面都说清楚。

  中国大不大?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位居世界列国第三位,不能说不大;说她物博也有充分的理由,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矿藏资源在咱中国都能找得到,有些储量还相当丰富。但是以这个总量除以庞大的人口分母,就不能说“大”,也难称之为“博”了。所以,当有人对中国“地大物博”提出质疑时,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这说明人们对于“地大物博”这种启蒙教育早已有所反思,一个大国的国民当然要有自尊心、自信心,要知道我们的祖国确实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泱泱大国。但是也必须知道,由于我们的人口基数太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在世界平均值以下。光是不加分析地讲“地大物博”不能全面地反映国情,会使人在潜意识里面难于树立建设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记得一位哲人说过,那些土地肥沃国家的人们往往过于娇气、懒惰和懦弱。从科学的发展观看问题,应该正确认识我们底子薄、人均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大等基本国情。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科学发展的意识,从小反感暴殄天物、破坏环境、铺张奢华的坏风气。

  近年来,随着国家倡导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已有相当一部分有识之士对“地大物博”这一片面提法提出质疑,但这些理性思维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广泛宣传,深入人心。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于许多人来说,仍旧理解得不深不透,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难以建立起紧迫感。

  如果继续仅以“地大物博”这一部片面的概念作为启蒙教育,那么从校门走出来的人就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意识:地大物博,家大业大,奢侈一些、浪费一点也无所谓。那么他对时下发生的“油荒”,“电荒”,“水荒”,耕地日益减少,而沙尘暴、泥石流、污水河、光头山越来越多的情况就会缺乏思想准备,甚至想不通。学校教育要教给学生民族荣誉感和自信心,但是也要教学生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这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全面科学发展急需补上的一课。节约型社会呼唤理性的资源、环境意识。只讲“地大物博”有失于偏颇,应该说是一种缺乏理性的教育。

  当然,“地大物博”并非是奢侈浪费的原因,真正的原罪是节约意识的淡薄。既讲“地大物博”又讲人均资源匮乏,环境容量有限,既是对于以往盲目乐观的反省,也是对于自然规律的一种敬畏。但一种科学理念的树立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节约意识的培养也并非教科书完善了就能奏效,光是知道了还不行,还要躬行实践,踏踏实实去做到。如何让厉行节约扎根于每个公民的心中,让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每个国人自觉行动,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14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