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放长眼光拿出勇气——以女儿的成长轨迹为例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4年 11月 16日 浏览: 打印

一直关注着北京、上海、江苏的教育改革进程,也曾有机会零距离欣赏北京四中、复旦附中、金陵中学等名校。因为我有成长中的孩子,这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因为我们有承担着民族复兴重任的孩子,这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但今天,南京似乎支持不住了,金陵中学似乎支持不住了,因为今年的高考升学率不理想,因为大众责备的声音,还因为某些不负责任、只求吸引大众眼球的媒体。这让我担忧。

  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问题,理应由有思想、有眼光的教育专业人士来探讨与判断。当然,我们不能不听大众的声音,问题的关键是,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是否应当媚众?是否应当放弃自己的良知而屈从大众的声音?

  本文无意讨论什么是素质教育,只说说女儿成长轨迹这一个实例。当然,女儿不是哈佛女孩,现在不是,将来恐怕也不会是。我与妻子对女儿的希望是成长快快乐乐,生活平平安安,最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合格的共和国公民。正因为如此,她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个案。

  只从女儿七岁时说起。要上一年级的女儿几乎还不识字,但入学后,她顺利地通过了识字关。她快乐地识着字,读着书,到三年级时已成为班上阅读量最大的学生之一,四年级时在报刊上发表了小文章。除了读书写作,她同时还在做许多事,演讲、唱歌、弹钢琴、学绘画,且都是小有成绩。小学五年,她成长为班中最有个性、也最富才气的孩子之一,只是从未被评过三好学生,从未担任过班委以上的干部,因为她的文化考试成绩从未能达到过优秀学生的标准。

  女儿是幸运的。我市某初中试办面向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实验班,招考的办法是考查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与表达力。女儿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成为该班的一员,这是一个极为优秀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她依旧自然而快乐地成长着,旅行各地,博览“野书”,弹琴作画,玩电脑,打乒乓,当然也学奥数,写随笔,还经常钻进实验室做一些好玩的实验。

  女儿是幸运的。临近初中毕业,我市的“龙头高中”又首次提前招生,这当然要经过选拔,而试题大多是原创、竞赛性质的。女儿再次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被该校录取。这样的结果,女儿的同学惊呼是“奇迹”,我们则视为是理所当然。因为女儿虽在平时几乎不太做课外练习,基础也不太扎实,但她的视野是开阔的,思维是灵活的,知识面也较广。因此,与同龄人相比,她具有“后发优势”与“冲刺优势”。实际上,同学们喜欢称她为“达达”(怪兽的意思),这是否是女儿创造“奇迹”的隐喻?

  女儿的幸运来自时代。她是一个让不少老师既喜欢又头痛的孩子,但绝大多数老师还是给了她最大限度的宽容,不少老师还能够因势利导,引领着她在学海中泛舟;更重要的是她身处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年代,两次重要的人生时刻,她都幸运地摆脱了常规考试,偶然的背后难道没有必然的影子?坦白地说,如真的参加常规考试,女儿未必能考出比别的学生更优秀的成绩,因为她的同学大都是从题海中冲杀出来的,而女儿,除了最后几个月,这么多年中几乎没有做过一本课外练习册。

  女儿的幸运也和我与妻子的眼光与勇气有关。如果说花木的成长有其自然规律,人的成长更是如此。我们要做的事只是尊重并遵循规律。作为清醒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既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更严肃地考虑着孩子的今天。我们始终坚持不以未来的名义牺牲孩子的现在。我们不相信神童能培养,不做拔苗助长之事,而只是按照孩子的心理、生理与智能水平对女儿提出适当的发展目标,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七岁女儿不识字”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

  当然,我们的勇气根植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回溯近十年来的社会变化轨迹,我们可以确信未来十年还会迎来巨变。在后工业化时代,“成批制造”注定会成为历史,多样化、个性化则会成为主流。这样的社会需要的是有个性、能创新的公民。只要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只要真的实现了人的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有个性、有特长的孩子一定是会有机会的,一定是会有能力抓住机会的。相信女儿还会有更多的幸运时刻,关键是她能否准备好!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