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English

教案要跟进新课程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年 08月 31日 浏览: 打印

  教案即教学方案,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经过全面准备和认真思考所写的关于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案。它是备课具体化、系统化的结果,是钻研教材、把握学生情况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体现,并能反映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概貌。高质量的教案,对课堂教学起规划指导作用,可以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案也必须改革。反思目前的教案,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许多弊端:大家习惯于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思想。每学期开学初要做的工作是:研究计划、安排教学进度。第几周学到第几单元第几课,从学期计划到单元计划,期中计划到期末计划,很周密,很细致。

  这些做法有利于管理,有利于上级领导检查听课,想想也无可厚非。但是,学校老师没有了自主权,没有了自己的思考。课时备多了不行,备少了说你“没完成教学任务”,永远被圈在诸多的条条框框里,何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何谈教育创新呢?现在许多地方大都是大班教学,教师工作繁忙,为了应付检查,抄教案者有之,上完课补教案者有之,没有使教案起到应有的作用。虽然笔者和同仁们经常议论,什么样的教案既方便适用,又节省时间、保证质量,但好多想法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求不一致,甚至是被严格禁止的,也只好作罢。但作为研讨、交流,我还是想把我们的所思、所虑说出来。

  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在以往的工作中,教师习惯于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把教科书看作唯一的课程资源,当成至高无上的法宝,不敢有半点疏忽。的确,教科书是根据国家教育目标和一定的课程标准编写的,它以学生最易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最好依据,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能成为教师教学的框子,不能成为教师创新的阻力。“用教材教”是一个现代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实际能力,对教科书的内容及时补充和删减,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要成为教科书忠实的消费者和实施者,要敢于超越教材,在怎样“用教材教”上下工夫,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教完教材就行了。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在20世纪80年代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提出“精讲、多练、合理的组织课文”,一学期教学生学习了95篇课文,超出课本71篇,每天学生作业从不超过30分钟,且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她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敢于超越教材,改革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融进自己的思想。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勇于探索,成为改革创新的排头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转变观念,改变那种管理就是检查,检查就是量化打分的简单做法,改革原有的评价体系,积极营造能够使教师创新的环境,放手让教师去做,让他们肯干、敢干,才能涌现出一批批有创造性的人才。

  建立可持续性的备课理念

  学校管理者要全面掌握每位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根据不同情况允许教师用好旧教案。如有的学校为了把好毕业班质量关,选拔一些骨干教师年年奋战在毕业班教学第一线,年年上的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课。对于这些教师,没有必要把过去的教案照抄一遍,而应提倡他们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在旧教案上“添枝加叶”。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这些教师将过去的教学经验延续下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别是坚持写教学札记的教师,会根据同一教材教学总结出不同群体的共性和个性,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时间,让教师用更多的精力去熟悉和挖掘教材,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开发课程资源,开阔教学视野,启发学生多思多想。

  提倡教案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提倡“群言堂”,摒弃“一言堂”。所以,教案不能强求一律,千人一面,应从实际出发,以方便教学为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准,既要体现教师自己的思想,又要对课堂教学起规划指导作用。还要根据教师素质和实际教学水平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在新课改的实验阶段,校长们应多引导教师集体备课,多讨论,多研究,写出详细的教案,以体现学生学习活动为主,写教材分析、学生状况、教学目标,写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写活动设计,还要写学习活动的延伸。对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要记录在案,以备后用。对老教师和新教师,教案备写要有详略之分。对教学功底过硬的老师,提倡用列表法备写教案,既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又能师生共用,同时对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学习大有益处。此外,还可提倡卡片提示法备写教案,突出重点、难点,及时补充有关资料,形式灵活、方便教学。这些均可谓是改进教学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30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