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联体”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
3月14日下午,我校举行了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主题的全体教职工培训活动。此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的班建武教授主讲,讲座内容围绕“教联体”的政策背景、家校合作的关键要素以及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北太平庄学区的欧阳朝霞部长莅临我校,参加了此次活动。
班教授首先介绍了“教联体”政策的背景。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旨在通过各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及社会资源单位的协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确保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教联体”以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强调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资源的联合与协作,形成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班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家校合作中,学生的身份扮演着关键角色。学生不仅是学校的学习主体,还是家庭中的孩子。家长往往更多地从“孩子”的身份来期望学生,但学校则从“学生”及“青少年”的身份出发,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因此,家校合作中的身份错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班教授建议,家校双方应共同认知学生的多重身份,并尊重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身份转换。
班教授强调,家校合作不仅仅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共识。随着教育知识的普及化、多元化,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任感逐渐减弱。教授指出,家校合作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对家庭教育中提供专业的指导。他建议,教师不仅要有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还需具备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帮助家长学习如何与学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家校合作中的许多困难,尤其是代际之间的理解差异。班教授分享了“代际生活样态的断裂”这一观点,指出现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共鸣日益减少,家长无法完全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状态。班教授建议,学校需要主动创设更多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活动,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联系,缩短代际之间的差距,形成更有效的家校合作。
班教授还对如何进行家校合作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家校合作应包括以下三种联合方式。首先是主体联合,家校双方应互为教育主体,发挥各自优势,避免消除彼此的边界。其次是功能联合,家校合作应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家庭教育的养育性和学校教育的专业性。最后是公共联合,家校关系应当是公共关系,非私人关系,这意味着情感的表达应具有专业性和公共性。
讲座的最后,班教授总结道,家校合作不仅仅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是对孩子成长的共同责任。家校合作的成功依赖于双方在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上的一致性,以及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班教授希望通过更多的合作和理解,能够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此次讲座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思考,深化了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理解,并激发了大家在今后教育工作中创设更多有实效的家校合作的热情。
作者:路张小易
审阅:李杜芳、孙彬
摄影:甄岳鑫、张闯